澳门金沙城中心

图片

您的位置: 首页 >廉洁文化>清风文苑>详细内容

清风文苑

漫谈“官箴”种种

来源:廉洁常德网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年02月25日 浏览次数: 字号:

所谓“官箴”,就是做官的戒规。明沉鲸《双珠记·弃官寻父》:“制行难期画虎成,事亲肯被官箴缚,尽孝何愁世网婴。”《太平天囯·醒世文》:“为官头顶守官箴,秉公正直奉法行。” 梁启超 《新民说·论公德》:“近世官箴,最脍炙人口者三字,曰清、慎、勤。”

我国古代吏治,整体情况不敢恭维,但因为儒家、法家等优秀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,也不乏可以圈点值得借鉴的东西。1993年9月,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副总理朱镕基,出席全国分行行长反腐败工作会议,在讲话中就引用了他从小就能背诵的一段如何做官的名言,“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,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,公生明,廉生威”,这就是今天广为人知的“官箴”。

传世最早的官箴是由几位帝王倡导的,被称为“戒石铭”。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(919—965)当政时,鉴于前蜀国君王衍(899-926),因吏治腐败而亡国的前车之鉴,于后蜀广政四年(941)撰写了一篇振奋人心的《颁令箴》,颁于郡国,以期让官员们“历历在目”“则必能隐惕于其心”,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。《颁令箴》共24句96字:“朕念赤子,旰食宵衣。托之令长,抚养安绥。政在三异,道在七丝。驱鸡为理,留犊为规。宽猛所得,风俗可移。毋令侵削,毋使疮痍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。赋舆是切,军国是资。朕之爵赏,固不逾时。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。为人父母,罔不仁慈。特为尔戒,体朕深思。”

宋朝宋太宗赵光义(939-997)在位期间,删繁就简,摘取其中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,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”4句16字,于太平兴国八年(983)颁示天下,令立官箴碑于全国各州、府、县衙署大堂前,南向书“公生明”三字,北向书此戒石铭。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,即抬头可见,以提醒其秉公办事,若徇私枉法,天理不容。

至南宋绍兴二年(1132),南宋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铭文,颁于各州、府、县,刻石立于大堂前。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,并建亭保护,故有“戒石亭”之称。清人后因出入不便,改为牌坊,称为“戒石坊”,以进出熟视,铭记不忘。乾隆《武安县志》衙署图在大堂前则标有“触目惊心坊”“圣谕坊”“天语坊”等名称。尽管名称不同,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,以进出熟视,铭记不忘,故通称“戒石铭”。

现存邹县孟庙的“仁廉公勤碑”也很著名。该碑是明万历年间邹县县令梁州彦所立,以策励自己及僚属廉洁勤政。该碑明清时一直立于山东邹县县衙,上世纪50年代,因旧县衙损毁,该碑移至孟庙致敬门下保存至今。

 据宋代叶釐《爱日斋丛抄》记载,“仁廉公勤”四箴言由王迈(1184—1248)所撰,追溯源头却是真德秀(1178—1235)提出。真德秀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、理学家,嘉定十五年(1222年)出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,到任不久即着手整顿政风,并以抚民以仁、律己以廉、存心以公、莅事以勤——即“仁廉公勤”四字为做官准则来勉励僚属。王迈,南宋诗人,嘉定十年(1217年)进士,历任南外睦宗院教授、漳州通判等职,为人刚直敢言。他在任职南外睦宗院教授时,在真德秀的基础上撰写了“仁廉公勤”四官箴。四箴讲述了“仕而廉则优”的两种关系:一种是群己关系,一种是知行关系。“仁”是心中要有老百姓,“廉”是严格要求自己,这是讲群己关系;“公”是心中要有一杆秤,“勤”是办政事要勤快,这是讲知行关系。

随着时光流淌,王迈创作的四官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。明代万历年间(1573—1620),邹县县令梁州彦(生卒年不详)对四箴特别喜欢,于是刻了这块四面碑,立于县衙,借此警戒自己及其僚属廉洁勤政、为民办事。四箴的具体内容:“仁箴:古者于民,饥渴犹已,心诚求之,如保赤子。於戏!入室笑语,饮□啮肥,出行敲仆,曾痛痒之。不知人心不仁,一至于斯!淑问之泽,百世犹祀,酷吏之后,今其馀几?谁甘小人,而不为君子。廉箴:惟士之廉,犹女之洁,苟一毫之点污,为终身之玷缺。毋谓暗室,昭昭四知,汝不自爱,心之神明其可欺?黄金五六驼,胡椒八百斛,生不足以为荣,千载之后有馀戮。彼美君子,一鹤一琴,望之凛然,清风古今。公箴:厚姻娅,近小人,尹氏所以不平于秉钧。开诚心,布公道,武侯所以独优于王佐。故曰本心日月,利欲食之;大道康庄,偏见室之。听信偏,则枉直而惠奸;嘉怒偏,则赏僭而刑滥。惟公生明,偏则伤阍。勤箴:尔服之华,尔馔之丰,凡缕丝而颗粟,皆民力乎尔供。仕焉而旷厥官,食焉而怠其事,稍有人心,胡不自愧,昔者君子,靡素其飧,炎汗浃背,日不辞艰。警枕计功,夜不遑安,谁为我师?一范一韩。”

朱镕基熟记的“官箴”,始于明朝著名理学家曹端的“公廉说”。曹端(1376—1434),字正夫,号月川,河南渑池人。他与陕西有点渊源,曾经三次到西安府担任陕西省科举考官,为国家录用人才。曹端倡兴理学、躬行实践,首倡“公廉”说。1414年,他的学生郭晟乡试中试,被授西安府同知,上任前专门去拜别恩师,讨教为官之道。曹端对他说:“其公廉乎!公则民不敢慢,廉则吏不敢欺。”

明代山东巡抚年富(1395—1464)在曹端对学生郭晟的答语基础上进一步创作,撰写出了这则被后世广为流传的《官箴》,即“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,公生明,廉生威”,并被刻碑。明代泰安知州顾景祥,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十四年(1501)八月重刊,并树立于泰安府衙。257年后,即清乾隆二十三年(1758),颜希深守泰州,于科房破壁中发现了贞庵主人顾景祥的所刻的官箴碑文,感受颇深,遂将此碑立于官署内西厢房,当作座右铭。颜希深57岁时,儿子颜检升任浙江巡抚后,也将此官箴刊刻于衙门之厅壁,视为座右铭,这也是“公廉”官箴在浙江流传之始。又过了七年(1822),颜希深的孙子颜伯焘,授陕西延榆绥道台,携拓片上任后即示戒同僚,并准备刊刻,但由于当地没有好的刻工,便将拓片寄给长安知县张聪贤,委托其代为刻石立碑,道光四年碑成,这便是至今完好保存于西安碑林内的官箴碑。大名鼎鼎的“官箴碑”,集三十六字官箴、明泰安知州顾景祥跋语、颜希深祖孙三代及长安知县张聪贤的跋语于一身,可谓一部“公廉”官箴的流传史。

还有一种说法,年富创作的官箴只有前30个字。在曹端死后百余年,明代另一学者洪应明在其所著《菜根谭》中说:“居官有二语,曰:‘公生明,廉生威。’”人们依此补充了6个字。这6个字继承了荀子《不苟》篇:“公生明,偏生暗”思想。意思是说,公正使你明察,偏私使你愚暗。这6字被人们称为“万世之导引”。三十六字官箴的意思是:官吏不怕我严厉,而害怕我廉洁。百姓不服我的才能,而服我的公正。为政清廉,官吏就不敢有所怠慢;办事公正,百姓就不敢有所欺瞒。为官公正,才能使政治清明;为官清廉,才能在百姓中树立威信。(市委党史研究室   应国斌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分享到: